8964
Thursday, July 10, 2008
《單戀》作者:東野圭晤
《單戀》
作者:東野圭吾
出版社:獨步文化
ISBN:9866954390
原本想寫我和東野的初次邂逅的《超。殺人事件》的。但因為近日看了明珠重播的Queer Eye (IV) 有關改造 Miles G. * 的那一集;兼且又剛煲左!《Last Friends》所以決定要跳寫這一本《單戀》。
故事內容描述前帝都大學美式橄欖球王牌四分衛西脇與昔日女球隊經理美月久別重逢,與往昔判若兩人的美月舉止古怪,原來她服用了Hormones變身成了男人!更驚人的是,美月自曝自己為了酒店女公關殺了人。當西脇決定協助美月逃避警方追緝,她卻又不告而別。在尋找美月的過程中,西脇發現命案的真相遠遠超過他的想像。原來美月為一有女性外表,男人內心的人。而那一單兇殺案其實內藏一個身份戶籍交換的秘密計劃…
《單戀》這本書與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有關人性的小說吧。推理故事只是個晃子,實質是有關性別認同的問題。
我對於這個題材無什麼乜研究,但因為近期看了近日人氣日劇(《Last Friends》)、Queer Eye有關Miles的episode*和讀孔歌手槙原敬之作給Smap的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世界中唯一僅有的花)的歌詞等,再加上這本(《單戀》),所以對「性別認同」這個課題有些特別感受。
日本是一個很壓抑individuality,強調collective的民族吧。如果不跟個norm,大慨要面對很大的壓力。而《單戀》這個故事就是因此要生。
東野在這本書就是要探討性別的本質和人性尊嚴吧。
究竟什麼是男、什麼是女?是取決於染色體?還是取決於外在的性器官?又或是體內hormones的比例?還是純心理的因素呢?東野在書中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例子去說明性別是一項很覆雜的標準。用任何單一的標準都會對某些人做成一公平。
而東野圭吾透過書中的人物,仔細的表遠他自己對男女性的觀點。
"男人和女人的關係就像是梅比烏斯環 ** 的正面或反面。如果是一張紙,背面不管到哪都是背面,正面到哪都是正面,兩者不會有相遇的一天,但若是梅比烏斯環,心想是正面而往前進的話,不知不覺間就會繞到背面。換句話說,兩者是相接的。這世上的所有人都處在這條梅比烏斯環之上。沒有完全的男人也沒有完全的女人。不但如此,每個人手中的梅比烏斯環都不只一條。一般人的某部分是男人,但其他部分是女人。你的內心世界中,應該也有許多部份是女人。…這世上沒有相同的兩個人…男人和女人是一體兩面,關係密不可分。人在某些時點一定會顯現出另一個性別的特徵。"
我想兩性之間存在著差別,同時又何等相似。我們不能以單一標準去量化。每個人的心都俱有男和女的特質,這點會隨著時間變更。東野圭吾在《單戀》中如是的說:「世上沒有完全的男也沒有完全的女,當我們喜歡上一個人,但我們或許只是喜歡上他人格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愛可能永遠都是一種單戀」
看罷這本小說,便會更明白《Last Friends》中小武對琉可的愛「不管妳無法回應我,儘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妳!不管是以妳這個人,還是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哪一種我都沒關係! 反正我也不知道這是甚麼.... 但是我....我想成為妳的支柱! 不管妳變成什麼樣子! 我都想在妳身邊支持妳!」…點解厘排睇D野唔知點解可以互相做cross reference的呢?
2. 人性尊嚴
另外,也讓讀者想到,自己活下來的目的是什麼?是為著要滿足其他人的期望而免強自己溶入大圍而要埋沒本人真實的自己呢?還是應該為著自己的每一天打拼呢?
東野其中的一個觀點是因為人是在梅比烏斯環上不斷游移,所以勉強任何人去pick up一個性別的特質都不能解決問題。就像是讓美月成為男人的身份繼續生活也只會讓她心中那少少的一部份女性自覺更自覺…那麼就算讓她「變」了為男性也不能解決其問題。因為問題的徵結在於她的「真我」不能在人前表露,而變性也只是滿足世人對某些性格特質的外觀期待。
到最後,還是要大家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特質。自己的標準並非唯一的標準。尊重別人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
看了近排日劇《Last Friends》的朋友,看看這本書可以加深對性別認同的了解。(唔好只係覺得上野樹里演得有型,覺得佢好慘就算…其實《Last Friends》的編劇也應該也同樣做了很多功課啊。)
有關《Last Friends》的評論,另文再述。
*Queer Eye (IV) 16 Feb 2008
Miles是一個24歲的跨性別男生。Amelia,生為一個女子,她15歲時向家人承認為女同性戀者。近兩年,她開始使用男性hormones補充劑,使她續漸變為男性,並易名為Miles而開始在NYC以這個新的身份展開新的生活。在大都會NYC,他還是會遇到其它「真」男生的騷擾呢!
**莫比烏斯帶(Möbius strip或者Möbius band),又譯梅比斯環或麥比烏斯帶,是一種拓撲學結構,它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個邊界。它是由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莫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öbius)和約翰•李斯丁(Johhan Benedict Listing)在1858年獨立發現的。這個結構可以用一個紙帶旋轉半圈再把兩端粘上之後輕而易舉地製作出來。事實上有兩種不同的莫比烏斯帶鏡像,他們相互對稱。如果把紙帶順時針旋轉再粘貼,就會形成一個右手側的莫比烏斯帶,反之則亦然。
莫比烏斯帶本身具有很多奇妙的性質。如果你從中間剪開一個莫比烏斯帶,不會得到兩個窄的帶子,而是會形成兩個連在一起的環(並不是莫比烏斯帶)。如果你把帶子的寬度分為三分,並沿著分割線剪開的話,會得到兩個環,一個是窄一些的莫比烏斯帶,另一個則是一個旋轉了兩次再結合的環。另外一個有趣的特性是將紙帶旋轉多次再粘貼末端而產生的。比如旋轉三個半圈的帶子再剪開後會形成一個三葉結。剪開帶子之後再進行旋轉,然後重新粘貼則會變成數個Paradromic。
莫比烏斯帶常被認為是無窮大符號「∞」的創意來源,因為如果某個人站在一個巨大的莫比烏斯帶的表面上沿著他能看到的「路」一直走下去,他就永遠不會停下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